• 2017-11-09 05:22:29
  • 阅读(5268)
  • 评论(5)
  • 恩科斯堡岛上,科考队员正在作业adsd11选5信誉平台 www.zjktcy.com。本文图片由张翼摄

    原标题:我国为何要建第五个南极调查站?专家做出回答

    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于11月8日从上海搭乘“雪龙”号前往南极,本次调查将发动第五个南极调查站建造前期作业。

    本报记者 陈瑜

    “离别的滋味是这样苍凉,心里有一万个不舍,不在你们身边的时分只期望你们健康高兴。”11月8日,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队员胡琴从上海搭乘“雪龙”号前往南极,他的主要任务是建造我国第五座南极调查站暂时设备。

    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领队、我国极地研讨中心主任杨惠根表明,此次科考任务较重,第五座南极调查站建造的前期作业是重中之重。

    与现在已有的四座南极调查站比较,第五座南极调查站承担着什么样的任务?此次调查中,我国科考人员将环绕第五座南极调查站展开哪些作业?未来我国南极科考才能建造有什么样的规划?环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恩科斯堡岛上,科考队员正在作业。

    选址研讨海洋、冰川和地质抱负之地

    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在面积约1380多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我国已有四座调查站。

    在科学研讨方面,现在四个站址各有千秋:坐落西南极的长城站区域生态系统活泼,更适合展开亚南极生态监测和研讨;中山站坐落东南极,是观测研讨南极冰盖演化过程、南极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的抱负之地,也是展开高空物理、地质学、地球物理等学科作业的优秀方位;地处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区域的昆仑站,则汇聚了冰芯科学、大气科学和地舆科学等学科的前沿范畴;泰山站不仅是昆仑站科学调查的前沿支撑,仍是南极格罗夫山调查的重要支撑渠道dffa。

    经过长期调研和火热评论,终究决策者将第五座调查站选址确定罗斯海区域恩科斯堡岛。

    “罗斯海在南极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我国第34次南极科学调查队领队助理、我国极地研讨中心调查运行部主任张体军说,与我国现有的四个调查站所在区域不同,罗斯海区域共同的地舆方位具有激烈的差异化科考价值。

    从地舆视点看,罗斯海是南极重要的边缘海,海洋资源丰富,罗斯冰架是南极最大的冰架。罗斯海与罗斯陆缘冰西侧的维多利亚地挨近南极闻名的横贯山脉,有闻名活火山、干谷等重要的科学调查区域。

    坐落罗斯海西岸的恩科斯堡岛紧邻冰川和海洋,是展开南极地质结构演化和现代环境、探究空间隐秘,尤其是展开海洋、冰川和地质研讨的抱负之地。此外,该区域划有很多的南极特别维护区和特别管理区,全球最大的海洋维护区就在罗斯海,是南极世界管理的要点区域,具有高度的全球管理演示效应。

    规划可满意80人度夏30人越冬

    张体军通知记者,在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中,调查队员将把预制的科考作业舱、住宿舱、日子舱、发电舱、备品舱等临建造施、工程机械、工程辅佐设备设备安置上岛;完结临建造施装置;建造暂时码头;进行站区场所平坦。

    “树立的临建造施将为往后2—3年的建站施工供给住宿、日子和作业场所等必要条件,在新站建成后,部分临建造施可保存作为调查站的应急流亡场所。”张体军说。

    此次调查中,调查队还将展开水质要素和环境污染物要素的监测、鸟类监测、企鹅散布格式和前史变迁调查;展开拟建站区的实地踏勘、工程地质勘测、1∶500和1∶1000地势图测绘、邻近海域的水下地势测绘、拟建码头区域的材料勘测搜集等作业。

    经过对鸟类、环境的具体调查,将为新建站址周边环境维护供给根底材料;展开根底测绘、地质勘测、海域水深调查等,将为修建规划和施工图规划供给数据支撑和根底材料;经过现场作业,了解把握施工难点,将为往后建造作业堆集经历。

    依照规划,第五座南极调查站为终年调查站,可满意80人度夏、30人越冬,规划5500平方米,辐射科考规模300—500公里,主要内容包含站区修建布局、设备安置、工程运送配备和航空保证系统完善、科考观测设备设立等。如果一切顺利,估计最快2022年建成。

    含义提高认知南极才能

    从1985年树立长城站起,我国现已开始建成南极调查根底设备系统,建成包括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国家南极观测网和“一船四站一基地”的南极调查保证渠道,根本满意南极调查活动的归纳保证需求。

    在本年第40届南极公约协商会议举行前夕,国家海洋局于5月22日发布《我国的南极作业》,这是我国政府初次发布白皮书性质的南极作业展开陈述。

    《我国的南极作业》显现,2001—2016年南极科研项目投入约达3.1亿元人民币,是1985—2000年的18倍。我国开始树立一支类别完全、系统齐备、根本安稳的科研部队,在南极冰川学等范畴获得一批突破性效果,并推进南极科学研讨由单一学科研讨向跨学科归纳研讨展开。我国科学家在南极科研范畴宣布的《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数量从1999年的19篇上升到2016年的157篇,现在位居全球前10位。

    “尽管进入前十名,但距离仍是很大。”国家海洋局极地调查作业室主任秦为稼举例说,排名榜首的SCI论文有近2000篇。

    “这和我国展开南极研讨的前史比较短有关,另一方面也阐明我们的投入仍是有限。”秦为稼征引了上一年智利同行的一篇文章,该研讨拿投入和人均GDP做比较后进行排名,成果我国和美国垫底。

    秦为稼着重说,不论怎么比较,也不论已做了多少作业,南极仍然是研讨数据最匮乏的区域之一,研讨南极仍是科技界面对的重要课题。

    “罗斯海区域的新站建成,将添补我国南极区域的调查空白,将支撑我国在罗斯海以及南太平洋的海洋环境调查和维护作业。”杨惠根说。

    杨惠根表明,作为一个终年科考站,新建调查站与我国南极已有的两个终年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一同,将掩盖南大西洋、南印度洋以及南太平洋等南大洋各个扇区,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南极科学调查,为人类认知、维护和使用南极作出更大奉献。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2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