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4-01 07:07:23
  • 阅读(8673)
  • 评论(9)
  • 网约车安全事故赔偿职责亟待明晰

      网约车载客发生交通事故,致使乘客头部受伤,但在乘客请求事故双方车主进行赔偿时,却始终无法达成共同。日前,河南首例网约车交通事故赔偿案在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引起广泛关注。

      2016年11月20日,市民小红(化名)通过"滴滴出行"软件的"顺风车"事务,乘坐由崔某驾驭的小型汽车行进至郑煤集团附近时,与陈某驾驭的小型汽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使小红头部受伤。经交警确定,崔某、陈某对上述事故承担同等职责,小红无职责。

      事故发生后,小红请求双方车主对其进行赔偿,并将双方驾驭人员、驾驭车辆的所有人、车辆投保的两家保险公司以及"滴滴出行"软件渠道诉至中原区人民法院,请求6被告共同承担赔偿费用共计7万多元。

      法庭上,原、被告双方对于究竟谁应当赔偿以及承担哪一有些赔偿职责各据一词。法庭没有当庭宣判。

      主审法官王斌庭后表明,目前各地对于网约车交通事故纠纷案件的判定缺少清晰的法律依据,判定不一。为公平审结此案,还需要与有关部门、专家学者进行探讨。

      一边是缺少清晰的法律依据,一边是类似事件还在不断发生。

      就在该案还未尘埃落定之时,3月18日,郑州市又发生一起男子通过"滴滴出行"乘坐网约出租车发生交通事故意外身亡事件。事后,死者家属在向涉事司机和网约车渠道提出理赔诉求时同样遭受"好事多磨",这让不少人对当前乘坐网约车时的合法权益保障疑问感到忧虑。

      事实上,有关"乘客乘坐网约车权益受损,尤其是发生交通事故致使乘客伤亡时究竟该找谁理赔"的争议,一直是新闻舆论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早在2015年7月,南京市就出现了全国首个网约车肇事案件的判例。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法院在对一起网约车肇事案件审理时认为,涉事的网约车行进证上使用性质为"非营运",其营运做法使被保车辆危险程度显著增加,而车主在未及时通知保险公司进行增加保费或解除合同的情况下进行非法营运,致使了事故的发生,故法院判定保险公司在商业三者险内不负赔偿职责,仅在交强险职责限额内赔偿,剩余的赔偿职责由肇事的网约车主承担。

      去年7月,为了规范网约车发展,确保服务质量以及乘客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国家交通运输部网站出台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其间专门说到,网约车渠道公司承担承运人职责,应当确保运营安全,保障乘客合法权益。

      当时在业内有关专家看来,这一规定清晰了网约车渠道在网约车交通事故中负有主体赔偿职责。但就随后各地发布的网约车管理实施细则来看,却鲜有对网约车安全事故职责的区分作出详细说明的。

      以郑州为例,该市出台的《郑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细则(暂行)》中,虽也清晰网约车运营服务中发生安全事故,网约车渠道应对乘客的丢失承担先行赔付职责,但并没有对运营车辆涉及的投保保险等方面内容作出清晰请求。这也致使了网约车载客发生交通事故时,网约车司机、投保公司、网约车渠道多方在具体承担法律职责时出现互相推诿的"常态"。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国家层面首先要归纳考量,在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上更加细化、统一。各地制定网约车管理实施细则时更不能再是细则"不细",要结合实际,平衡新乡家教,河师大家教各方对立,制定全部体系的实施办法,切实推进网约车职业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工网记者 余嘉熙)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2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