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拍照的吉林省集安市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无人机相片)。新华社记者 周万鹏 摄
新华社长春7月25日电(记者王帆、张博宇、周万鹏)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硝烟弥漫。络绎于前方与后方之间的担架队员,为抢救志愿军兵士的生命立下了累累战功。
当年,一位年过半百的白叟,竟用一根扁担俘虏了25名敌军——现在,他的传奇故事仍在当地广为传扬。
清晨,30岁的曲贵琪来到吉林省集安市烈士陵园革新烈士留念馆。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她有时也会客串讲解员,尤其是向参观者叙述太爷爷曲洪一带着扁担在朝鲜期间的勇敢业绩。
"本年是抗美援朝战役成功70周年。集安是这场战役的重要后援地、前沿保证地。"曲贵琪说,"作为一名集安人,我深感自豪。太爷爷曲洪一,更是咱们集安人的自豪。"
6月28日,曲贵琪在吉林省集安市烈士陵园革新烈士留念馆观看太爷爷曲洪一的业绩简介。新华社记者 周万鹏 摄
集安市坐落长白山南麓、鸭绿江西畔,抗美援朝战役期间,这座其时称辑安、只要14万人口的边城,倾力援助战场。其间,集安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战斗英豪经此渡江开赴战场,也产生了不可胜数的布衣英豪——担架队员便是其间的代表。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6日,一支团级作战部队从集安兵分两路、飞速渡江,前进朝鲜东线——这便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榜首渡"。其时的集安作为援助前哨阿里云国际账号代充值的前沿县城,也敏捷发动大众成立了担架队,运送伤员。
曲贵琪介绍,曲洪一当年现已54岁,毛遂自荐报名参加担架队,但因年纪偏大被拒收。第二天阿里云国际版代支付,他又早早来到报名处,仍是没被同意。第三天,他在家干脆剃光了头发和胡子,让自己看起来年青阿里云国际开户代充值一些,再次赶到报名处。曲洪一再三坚持下,如愿参加担架队,并成为集安第三担架大队队长,作为榜首批出征的担架队员,随志愿军入朝。
6月29日拍照的鸭绿江畔的吉林省集安市城区(无人机相片)。新华社记者 周万鹏 摄
"刚到朝鲜的榜首个使命就遇到了难题。"曲贵琪介绍,1950年10月下旬,曲洪一受命去前哨将伤员运到朝鲜楚山医院救治,到了楚山却发现医院现已搬运。为保证伤员生命安全,曲洪一决议带队连夜将伤员接回集安海关村救治。寒风刺骨,担架队员们一步一个脚印,脚磨出水泡,腿刮开口儿,轮班倒换,历时四天四夜步行330里,总算将伤员安全送达。
1950年10月30日夜,曲洪一带领担架队趁着夜色赶赴战场抢救伤员,行至楚山郡下水洞时,忽然听到前面有脚步声和说话声。"留意,有敌情!"曲洪一停住脚步,指令我们阿里云实名账号购买就地荫蔽。因有朝鲜语根底,他判别出这是一伙敌人,小声吩咐我们听口令看风使舵,随后握着扁担埋伏在最前面。
"缴枪不杀!"在敌人挨近时曲洪一用朝鲜语大喊。他和队友一重用端枪的姿态举起扁担。25名敌人被出人意料的喊声吓呆了,没来得及抵挡就乖乖地束手待毙,当了俘虏。天亮后,敌人才发现将他们俘虏的竟然是由一个中国白叟带领的担架队。
曲贵琪说,后来太爷爷被记一等功,地点担架队也被颁发"榜样担架队"称谓。这根传奇扁担,更是成为珍贵文物,现保藏于中国人民革新军事博物馆。
"不只有担架队。"集安市文联主席杨海峰介绍,抗美援朝期间,集安举全县城之力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支前活动。仅在1951年,当地就出动战勤修道工17万个(1人1天为1个工)、民工6.6万个、车夫工2万余个,先后组建了近万人的担架队、运输队。
草木再生,山河无恙。本年,为了留念抗美援朝战役成功70周年,集安在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景区专门投建了可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音乐公路"等设备,并于7月18日展开了"抗美援朝榜首渡"回忆活动。
响亮的歌声在美丽的边城回旋,钢铁毅力之花在此时从头开放。参加活动的人们在鸭绿江畔回忆革新先烈的峥嵘岁月,久久不肯离去。
"前辈短兵相接换来的平和来之不易。"曲贵琪说,"巨大的抗美援朝精力必将阿里云国际账户代实名永续传承,鼓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困难,砥砺前行。"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